又到一年秋收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工作中,农业保险已日渐成为重要金融工具。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078.63亿元,同比增长18.64%,为1.25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34万亿元。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了《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引导行业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有哪些亮点,未来潜力如何?科技赋能保险业又会带来哪些新模式、新变化?
强化“三农”服务体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农业保险既是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器”,也是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市场份额不断增长,覆盖面和渗透率也持续提升。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在保障农业生产方面,据保险业协会统计,2022年,在服务农业生产方面的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充到11791个,提供3.13万亿元各类风险保障,合计赔付842.29亿元,发挥了保险业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托底保障功能。
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保障农民人身方面,2022年,保险业用于农村地区的人身保险产品从2021年的1980个增加到2044个,提供风险保障22.88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160.44万户次。
2007年起,中央财政为农业保险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我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此后,农业保险补贴区域不断拓宽。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监管层面也对研发产品提出“费率合理”“投保门槛低”“条款易懂”的要求,并在优化涉农保险合同条款、缩短农业保险理赔周期和规范农民人身险代理、代办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以人保寿险为例,近年来,人保寿险积极构建县域乡村普惠产品体系。探索老年人、农民、低收入人群等群体保险保障需求,积极开发“特惠保”,进一步丰富县域乡村普惠产品体系。截至2022年11月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及“特惠保”扶贫专属产品共为120.75万人次提供了人身保险保障,累计保额239.22亿元,服务范围覆盖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理赔服务客户6478人,给付保险金1071.65万元。人保寿险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人保寿险要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地区真实保险需求,积极推广“保险+”帮扶模式,打造更贴近乡村地区实际需求的乡村振兴专属产品,加快推动构建与帮扶地区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多层次、普惠性保险产品体系。
同时,《蓝皮书》指出,我国保险业一直注重提升农村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农村地区多层次保障体系建立,通过开展健康保险、意外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有效防范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助力解决养老等问题。
在保障农村财产方面,《蓝皮书》显示,我国保险业持续开展农村财产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的功能作用,从保障农房、农机、基础设施等角度出发,推动保险机制更深入地嵌入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据统计,2022年,保险业用于保障农村财产方面产品增加到2090个,提供风险保障8.35万亿元,覆盖防范返贫重点监测对象26.90万户次。
拓宽“保险+”经营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保险受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双重制约,具有风险结构特殊和高风险与高赔付率并存等特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表示,农业保险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未来需要把握农业风险特点,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
作为利用市场化机制化解农业市场风险的金融支农创新模式,“保险+期货”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保障农民收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货公司‘保险+期货’业务呈现业务规模良性增长、多元保费结构逐步健全、服务‘三农’成效持续显现、业务盈利情况显著改善等积极变化,业务的常态化、机制化特征逐步形成。”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据中国期货业协会7月公布的信息,2016年以来,共有73家期货公司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生猪、玉米、饲料、苹果、天然橡胶、白糖、大豆等18个品种提供了风险管理服务,累计承保货值1346.04亿元,涉及现货数量共计2749.65万吨。项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24个县,覆盖农户538.7万户次、农户专业合作社3101个、家庭农场1488个、涉农企业2349个。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作为支农惠农的风险管理工具,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路径。“通过期货市场来分散农户种植养殖产品的市场风险,这是资本市场支农的一个重要的创新,也是农业保险的创新。”庹国柱表示。
比如,太保产险自2016年起已在29个省份开展了400余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涉及天然橡胶、棉花、白糖、苹果、红枣、花生、甜菜、大豆、玉米、生猪、鸡蛋、豆粕、饲料等品种。从价格险到收入险,从农作物“保险+期货”到养殖业“保险+期货”,试点规模逐步扩大,形式种类不断创新。2022年承保近180个“保险+期货”项目,为15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价格和收入风险保障,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保障。
在政策引导支持下,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协同探索“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打通了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期货衍生品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渠道,为打破“粮贱伤农”“猪周期”等怪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现代会计研究所所长王晓亮曾撰文表示,从国内“保险+期货”发展模式看,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初以公益性为切入点的“保险+期货”项目占比正在不断下降。展望未来,要统筹协调“保险+期货”业务发展。特别是要从产品端加强供给,针对当前“保险+期货”项目偏重解决价格风险的情况,根据农产品生产营销周期,优化项目合约设计,开发创新收入保险功能,探索“保险+期货+订单”等模式,助力解决农户的收入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真正做到“有灾保灾害、无灾保收益”。
深化保险资金运用
作为一种规模大、周期长、稳定的可投资资金,保险资金具备服务国家战略的天然优势。保险机构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广大乡村地区资源禀赋和建设需要,积极以债权计划、股权计划等形式参与各地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增量资金。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加速推进生产生活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保险资金与我国重大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民生保障等国家战略领域的资金需求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可以多措并举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目标,为经济中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富川风电站建在峰峦之间,该电站为中核汇能旗下广西公司第一个综合性风光电站。2021年6月,中核集团启动中核汇能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通过交易所公开挂牌方式引入保险等战略投资者。作为社会资本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人寿的保险资金成功注入。
2022年,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中国人寿—中核1号股权投资计划”顺利完成募集发行,以20.53亿元战略增资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成为中核汇能第一大战略投资者和第二大股东。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中核汇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等。
“绿色投资是险资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选对项目合作方则是重中之重。我们投资这个项目是因为中核集团具有熟知产业经营风险、风控管理能力强等多方面优势。此外,新能源项目具有稳定性强的特征,也和保险资金属性相匹配。”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助理刘凡表示。据了解,2022年中核汇能上网电量同比增长超过5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45万吨。
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披露,截至2022年底,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已由2020年末的5600多亿元提升至近1.2万亿元,相较2020年,年均增速近50%。“这个增速远高于同期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年均不到10%的增速。”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王宇龙表示,“对比数据,可以看到保险资金的绿色投资已经进入快车道,险资绿色投资未来可期。” |
南通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通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