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通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林栋:数智人才助力产业振兴的时代探索
发布时间:2023-10-09     浏览次数:     来源: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主题,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和跨界融合,深刻影响着当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234月,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要求以数字化为切入点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的关键在于数字智能技术在农村的实际应用,不仅需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升级,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对乡村产业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重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线上平台、电商直播等方式,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将传统粗放型的乡村产业转变为更加精细和高效的数字产业链。

如今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趋势愈发明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数字化极大提高了农村产品、土地金融和市场信息的流转效率,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的速度愈发加快,推动农业向数字化、现代化转变,导致农业的终端产品、运营体系、管理方式、经营方式、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创新性的改变。因此,在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具备数智知识、兼具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将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扎实运用到产业振兴中。

然而受历史和现实多重因素的影响,“数字鸿沟”依旧制约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效率和水平,符合产业振兴所需的数智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依旧不足,数智人才的培养和产业振兴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培养模式与产业振兴实际所需存在错位,导致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产业振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找准数字化赋予时代的新课题,探索精准服务产业振兴的数智人才培养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一是深入实地调研,构建提升数字素养的培养体系。数字赋能产业振兴,并不是仅仅开几家农村电商平台、做点面上功夫就能实现的,应清楚认识到农村数智化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出发,针对基层政府、当地产业、农村企业等多主体开展深度调研,明确数智化人才的应用场景和具体要求,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应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目前乡村产业人才普遍缺少数据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对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知之甚少,因此,应该以提升产业人才数字素养为突破口,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三方合作,订单式地为农村产业培养数智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素养不仅是指熟练使用数据信息或数字工具,而是指将数字工具应用作为数字素养提升的手段,提升数据抓取的敏感度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熟练灵活应用数据信息或数字工具,提升解决现代农业相关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是重视科学引导,激发农民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载体,提高农民的内生学习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进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不但要注重从外部引进数智人才,更要重视农村内部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确保数智能力培训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数智知识对普通农民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应避免僵化的、走过场式的能力培训,要依据农村不同行业人员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针对不同群体的人才培养计划。考虑到农民认知现状和心理特点,数智知识的普及要尽可能简化流程以降低农户学习的门槛,在培训过程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达,以“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帮助农民通过数字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针对农民风险厌恶心理,不仅要对不同职业背景的农民开展特色培训,更要为他们选择有保障、获益高的培训项目,尽量减少农民的学习成本;帮助农民设定学习的长远目标,建立承诺机制,通过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对他们的主动学习等积极行为进行及时奖励。

三是坚持成果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建立以农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农民”培养机制。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多层次、分类别开展培养;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数字农民”的内涵,按照农民从事职业、产品服务的特点开展分类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对培训内容进行升级,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乡村搭建多场景应用的数字化平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课程,注重理论、实操、示范、体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培训载体上,要将传统的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支持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利用远程授课或网络平台直播的形式开展新媒体教学。与此同时,鼓励“数字农民”积极参与网络营销环节,通过与运营电商、直播公司互动合作的形式,不但能将农产品推向网络空间,依托直播带货提升市场影响力,还可以在过程中逐步掌握网络营销的知识与技巧,强化数智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农民在学习中有获得感。此外,乡村发展遵循“千村千面”的原则,不同乡村可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广大艺术家、创业者、科技工作者可化身“数字人才”,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发展提质增效。

四是推进产教融合,激发产教协同育人的数智活力。应进一步调动政府、企业、学校多主体资源,完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搭建政企校协同的共生多赢体系。高校围绕农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新需求完善培养方案,通过区域合作,以产业、产品和产业链为切入点,打造高效灵活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产教融合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并与农村数智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同时,需要建立“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需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及时修改、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中强调实践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于真实数字化农业的理解、体验与感悟,通过实践教学渐进式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创新性和跨界的复合能力。落实赴乡村产业挂职、兼职和创业的制度,推动学校教师或学生赴农村调研学习,以顶岗实习、企业挂职等形式参与涉农企业的管理或经营,鼓励教师下沉农村产业一线服务,加强涉农科研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涉农专家、企业家等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老师,参与日常教学,完善实践类教学。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不断加快,关键要以“人”为支撑,尤其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和作用,以数智人才推动产业振兴。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数智人才如何育得出、用得好、留得住,既要立足乡村实际,培养乡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又要构建多方共赢模式,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