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在乡村振兴一线,种地人群老龄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合作社发展模式单一等都是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因地制宜、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创收增效,深化“股份经济合作社+市场合作”经营模式、积极谋求延伸效应,做细做活土地“生金”文章,切实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村集体牵头 实现“地尽其用”
走进通州区刘桥镇尹家园村的粮食烘干中心,只见无人驾驶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中型拖拉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尹家园村党总支书记陈亚飞介绍:“今年我们投入约90万元添置新的农机设备,将更好地服务文港粮食种植农地专业合作社。”
刘桥镇尹家园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拥有耕地6400亩。近年来,该村致力于土地平整、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已列入2024年计划。面对“老人种不动,年轻人不愿种”的难题,陈亚飞有自己的见解,“破解这个问题必须由村集体牵头。”除了成立文港粮食种植农地专业合作社,尹家园村还将零散土地平整成块发包给农业大户,让每一寸土地资源都“地尽其用”。据了解,目前该村共有农业大户8个,其中南通保绿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这些年我们但凡有用地需求,村里都是优先供给我们的。”保绿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标介绍。2022年尹家园村为保绿蔬菜种植合作社牵线,流转土地120亩,用于种植玉米、大豆等高效农作物,今年年底前,村里还将为合作社提供150亩的高标准农田。
如今,尹家园村累计村营收入已近1000万元,仅2022年村营收入就达83.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9万元。“我们力争到2024年流转土地面积4000亩以上,压力很大,但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为老百姓增加更多收入。”陈亚飞说。
变“闲置”为“增量” 以市场化运作促增收
“拆迁后没有精力再去打理土地了,村里把我们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既能拿到土地流转金,还能就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通州区金沙街道城东村村民金女士高兴的说道。
城东村为破解土地资源禀赋受限问题,通过镇村两级共同摸排、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将运盐河边村庄搬迁后砖块混杂的300亩闲置土地作为试点,在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先行先试,成立裕城专业合作社,打造连片花果苗木种植基地,将荒地变良田,年净收益可达20万元。为进一步提高土地质效,实现富民强村工作目标,村党总支多次召集恳谈会,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乡贤能人、致富能手等共同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在学习调研中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集思广益下,最终根据市场需要,城东村在种植基地基础之上,修建百亩连栋温室,打造高品质蔬菜种植基地,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市场合作”模式对外招商,先后洽谈了20余家市场主体,最后选定一家有品牌、有技术、有带富致富能力的农业企业来村投资,主要生产圣女果、彩椒等市场紧俏果蔬,预计可为村集体增加收益30万~40万元。
城东村聚焦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突破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禀赋的制约,实现了土里刨金的愿景。
夯实土地经济 谋求延伸效应
通州区刘桥镇蒋一村的村域面积有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66亩。“现在种田队伍多为‘5060’老年人,没人种地就我们来带领大家种地。”蒋一村的村书记说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蒋一村坚持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通过领办蒋一粮食种植农地专业合作社,村集体流转土地面积从375亩增至1350亩,农户因此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益,并通过参加合作社经营取得劳动报酬。面对田小、分布散、种植技术传统,无法实现土地增收。蒋一村探索全程智能机械种植,今年以来,全村新增机械37台(套),在耕整、插秧、植保、收割等流程中实现“智能侠”全覆盖,节约生产成本,在“一增一减”中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基础。在土地专业化、机械现代化助力下,蒋一村持续激发“土地+产业”的内生效应,主动谋求“加工+品牌”的延伸效应。用集体资产作支撑保障,通过发展云霞、卫兵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将“蒋一”牌大米、特色蔬菜推向市场。与此同时,积极招引农业企业,在延伸效应上做好文章。蒋一村通过“村长”变“社长”、“资源”变“资产”、“农业”变“职业”,成功破解传统土地“生金”的难题。近三年,该村新增集体经营性用房4200多平方米,每年可增加村营收入30多万元。截至目前,合作社种植方面,经营净收益63万元,政策补助147万元,累计为村集体增收210万元。
如今,新时代的通州人扎根这片热土,竭尽全力挖掘土地资源,力争为老百姓、村集体带来更大的收益,让通州区百姓的民生福祉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