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日报20日报道)
4月19日,海门市四甲镇四甲村,在255亩村里集中流转的土地上,连片的小麦已经长得郁郁葱葱。70多岁的村民翟处平喜上眉梢:“村里劳力越来越少,土地要么荒着,要么外包,每亩也只能收200多元。今年好了,村里每亩800元,统一分包给种植大户,我刚刚拿到了以前4倍的租金!”
老农翟处平“财产性收入”猛增,得益于海门市、四甲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四甲村党支部书记姜明介绍:“村委会挨家挨户调研,集中流转村民的零星土地,然后通过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发布交易信息,竞拍成交。一改此前村民私下低价交易的格局,让百姓获得土地溢出效应。村集体实力同时增强,连片改种水稻、改良土壤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资产、资源、资金等沉睡的农村资本,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海门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去年先后成立了“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确定专人负责农村产权交易运作。各区镇同步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形成了市镇两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系统化管理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实行了网络自主申报全覆盖。该市还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农村产权交易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交易过程阳光透明。
农村产权交易好处多多。一是“建舞台”。农村土地产权项目首单交易者、永乐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士浩体会尤其深。去年,他仅用1天,就以每亩850元成功竞得海门高新区沙东村和秀山村36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新型农机机具展示、推广有了“舞台”,农机惠农步伐加快。此前,直接跟老百姓谈土地流转,最少也要3个月。
二是“摆擂台”。农村产权交易的活跃,让更多的经营者参与竞争,提高了集体资产出租溢价,也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海门工业园区召良村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6间门面房出租,经村民代表讨论确定,租期3年,租金底价每年6万元。转让信息在市交易平台发布后,吸引5位受让方参与竞价,最后以每年租金8.5万元成交,3年共增加租金7.5万元,溢价率42%。
海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运行至今,一举多得。全市12个区镇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成交项目131个,成交总金额12137.07万元、交易总面积19621.07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成交项目3个、成交金额91.99万元、交易面积248.93亩。共实现村级集体收入1570.89万元,农户收入10566.18万元。今年海门市将进一步创设增收载体,力争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超50万元和70万元的村分别突破60%和20%。
农村产权交易顶层设计已很明确,海门先行一步,各地仍需发力。南通市委农办主任吴晓春认为,要想让农村产权交易更加高效便捷并且健康持久运行,必须进一步搭建“一站式”网络交易平台,打造“一条龙”中介服务平台,设立“一体化”诚信监管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切实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就一定能实现产权流转交易的健康运行,让“农村资本”的活力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