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通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发布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     来源: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在去年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立足“三农”、着眼全局,首次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三农”工作中地位和作用,首次把“千万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标题,聚焦“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始终重农强农的战略考量。省委一号文件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紧扣“稳产、增收、四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部署了7个方面30条重点工作,并力求在更多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实现突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充分彰显了“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担当。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蕴含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提升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等等。这些重要部署,实质上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部署,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有五个方面需要重点把握。

一、擦亮“种子芯片”,更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关涉农产品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江苏种质资源丰富,在水稻、小麦、生猪、水产等新品种创制上基础较好,不仅端稳了自身8500多万人的饭碗,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省份,对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地方特色资源市场开发不够;在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全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智能、高效、定向育种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在种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少,数字种业建设相对滞后。要把发展难点作为攻坚重点,充分发挥农业基础好、科研实力强优势,抢占科创制高点,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展现更大作为。一要保护利用好种质资源“基因库”。坚持全面保护、多元化利用,加大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保护地建设力度,深入推进资源精准鉴定,高效挖掘更多优异性状,建立公平共享的惠益机制,促进种质资源优势不断向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二要夯实骨干种企供种“基本盘”。强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聚焦重点品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着力打造创新领先、治理先进、管控高效的龙头种企,更好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三要建设更多种业创新“联合体”。统筹农业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资源,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整合组建集种业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提质增效。四要打好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前,国际育种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一个基因成为一个产业已经成为现实。要紧盯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育种等前沿技术,集合产学研优势力量,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协同上中下游育种单位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培育高端优质专用新产品,降低种业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升种企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数农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数字赋能,农业有“质”更有“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并要求“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在耕地面积有限的基础上,我省粮食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农业生产力进入较高的平台期。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重点在“三个化”上下功夫求实效: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和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建好用好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农事服务一张网,推动农业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更加精准高效。二是推进生产数字化转型。集中资源和力量攻克大田、园艺作物传感器瓶颈技术,加快数字农情建设,构建系统配套的智能温室集成技术体系。针对规模农田、温室大棚推广种植环境监测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土壤作物智慧管理等技术装备,建设一批“无人化农场”。大力发展装备化养殖,在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批量建设“无人化牧场”“无人化渔场”。三是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紧跟世界智慧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以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为依托,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传感器与测控终端设计及制造、农业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培育工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融合发展,为发展智慧农业提供强大有力的科技装备支撑。设施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食物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大力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加快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统筹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聚力“机械强农”,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我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粮油作物、特色农业机械化不断取得突破,但也还存在农机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端装备供给不足、农机化设施功能和服务效益不够完备等薄弱环节。要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创制应用,着力补链、稳链、强链,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促进提高农业生产力。具体突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卡脖子”技术攻坚突破。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打造标志性高端农机产品为抓手,深入实施专项研发攻关项目,将高端精密液压件、农业智能传感器、大型高效复合型农机具等关键部件和整机装备列入,用好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领域的先进成果, “清单式推动一批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国产化替代。二是注重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建立产业界出题、科研界答题机制,探索揭榜挂帅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成立联合体,鼓励共同申报绿色智能化农机重大研发项目,促使成果及时转化,实现市场需求、研发、推广的同频共振。对农机人才培养规模大、“新农科”“新工科”融合优势明显的高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重点实验室。三是注重“专精特新”一体推进。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农机装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广应用,加大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小型智能农机研发与推广,加强“数据上云”,促进创新迭代。同时,深入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地流转、土地整理、服务体系建设等与智能化农机应用结合起来,推动绿色智能农机装备更大规模普及利用。四是注重“政策直补”扶持激励。加大对绿色智能农机设备补贴力度,深化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在补贴资质方面突出农机科技自主创新,拓宽农机创新产品取得补贴资质条件,对高端绿色智能创新农机产品开辟绿色通道。

四、强化“双轮驱动”,切实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在科技创新上,要更好统筹点与面。“点”上求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生物育种技术、现代农机技术、智慧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面”上抓推广,立足现有的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堵点卡点,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农民实际收益。在深化改革上,要更好把握时度效。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的前提下,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五、激活“第一资源”,持续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我省有农业科技人员2.8万多人,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大多集中在农业高校或科研院所,随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业态迭代升级,按学科、按领域、按专业的传统农技人才培养使用模式面临挑战,三农发展急需的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要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科教“富矿”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夯实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人才支撑。一要坚持立足全局服务发展。聚焦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细分供求缺口,通过“三个一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即培养一批具有原创精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科技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够在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中挑大梁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服务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相适应相协调。二要坚持综合施策推动发展。健全城乡、区域、校地校企间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推动工程、项目、资金等要素与农业农村人才一体化配置,坚持本土培育与外来引进相结合,实现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共用,集聚发展合力。三要坚持守正创新引领发展,在落实中央明确的各项人才政策“规定动作”基础上,做好农业农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自选动作”,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的新局面。